急救中心简介



青海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成立于1983年4月1日,1992年12月1日在原急诊科的基础上成立了青海省成人急救中心;1996年青海省成人急救中心更名为青海省急救中心;2005年12月青海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成立;19991月被青海省卫生厅评为青海省重点学科及全省名科;2009年与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合作成立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高原分所2011年被青海省卫生厅指定为青海省急急诊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以此为契机,科室完善了与急救相关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健全了急救医疗质量标准及考核标准,并由科主任、护士长领衔实施与督导,保证急救医疗质量及患者的医疗安全;2012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急诊科在临床诊治水平、科学研究及教学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通过三十余年的辛勤建设,现已形成青海省医疗救援指挥中心“120”计算机平台支持下的,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复苏、急诊手术、急救重症监护病房(EICU)一体化的,内外科协同救治的快速急救医疗体系(EMSS),承担着西宁市为主、辐射青海省的突发急症和各种重大突发灾害、事故的急救任务。多年来完成了多方位、快速、高效的省内外医疗紧急救援工作任务,尤其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甲流爆发等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受到了国家、省政府及省卫计委的高度赞誉。医疗水平与服务质量在全省领先,居国内先进水平,是青海省唯一的“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单位,中国矿山急救中心青海省分中心,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成员,中国急诊医学联盟成员。2018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名全国百强急诊专业第45位,2019复旦大学医院专科排名急诊专业西北第四、青海第一。

青海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在我省急诊急救医学学科建设、管理及教学方面起着领头羊的地位,在国内急诊急救界有较大影响力,曾被原国家卫生部领导称为中国急诊急救的“青海模式”。是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委单位、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国际人道医学救援会副会长单位,中华医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单位;青海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青海省急诊质量管理中心挂靠单位、青海省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青海省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分会主任委员单位、青海省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与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青海省护理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青海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会单位;青海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医学基地单位。

科室房屋建筑面积近5000㎡,固定工作人员174名,其中医生38名,护理人员134名,高级职称 16名,中级职称58名,初级职称100 名。其中硕士研究生 13名,博士研究生1名,在读硕士研究生4名;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硕士生导师2名。现有床位101张,其中抢救床5张,ICU床10张。近几年,完成科研38项,其中2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开展三新60余项,编著论著24部,其中主编6部,参编参译18部,尤其是公保才旦主编的《现代高原急症急救学》获西北优秀图书一等奖。撰写论文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40余篇,SCI收录6篇。

现任急救中心领导为:公保才旦(青海省急救中心主任、青海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副主任),刘智明(青海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副主任),杨金煜(青海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分管急救中心),杨正平(急诊科主任),李虹(急救中心院前急救部主任),张斌(急救中心院内急救部主任兼急诊ICU副主任、医务处副处长),陈真英(院内急救部副主任兼急诊内科副主任),陈元清(院内急救部副主任兼急诊外科副主任),陈华(院内急救部副主任兼骨科三病区主任),孙海宁(急救中心通讯信息科副科长),张建涛(院内急救部副主任),李静(科护士长),马恒泰(急诊抢救室护士长),陈存秀(急诊外科护士长),任占凤(急诊内科护士长),巩月英(急诊ICU护士长),马玉梅(急诊手术室护士长),常红(急诊ICU护士长)。

自建科以来,分管院领导分别为公保才旦(1984-2015)、刘红星(1998-1999)、汪晓泊(2015-2017)、张强(2017-2019),自2019年12月杨金煜副院长分管急救中心。


、历史沿革

第一阶段:1983年以前

青海省人民医院急诊室在1983年以前已经存在多年,但具体成立时间无从考证。有资料可查,1983年前主要负责人为门诊办公室董主任(女),护士长为齐丽珍和陈淑华。当时的急诊室面积约30平方米,床位一张。设备有麻醉机一台、心电图机一台,氧气瓶及供养设备一套,气管插管一套,喉镜一套等简陋设备。由门诊办公室主任负责急诊室工作,医生由各专科轮转,主要承担各科门诊急诊抢救工作。医生、护士实行8 ×夜班制,病员来源主要为自行来院的急诊患者及门诊急诊患者,其性质为综合诊室,观察室、注射室 主要工作内容:诊疗内、外、妇、儿科、五官科急诊患者,轻症患者经处置后离院,重患者经处置后转各专科诊疗,抢救患者经抢救平稳后转入专科继续诊疗。同时负责节假日急诊患者的处置这一阶段急诊工作以分流和临时处置患者为主。其技术水平仅为初级急救水平,尚不能满足多数急诊患者的诊疗需求,容纳能力十分有限,其服务范围及服务能力十分有限。


第二阶段:1983—1992年,急诊科成立发展阶段

1983年3月26日青海省人民医院向青海省卫生厅提出申请成立青海省人民医院急诊,1983年4月1日经省卫生厅批准正式成立急诊科,位于旧门诊西端,占用面积108平方米,设急诊接诊室、诊察室、观察室、抢救室、注射室等。观察室设床位11张,抢救室设床位1张,实行急诊内、外科医生24小时值班制。其他科室急诊工作(妇产、眼、耳鼻喉、皮肤、口腔等)由病房值班医师兼管。急诊科建立后,即建立了各项急诊规章制度,如急诊门诊、急诊抢救、观察工作、主治医师查房、会诊等制度,实行病区化管理。当时,配备有心电图机、丹麦产除颤监护仪、美国产鸟牌呼吸机各1台及必需的抢救器械。全科有主治医师2人(固定在急诊科)、内科和外科住院医师各3人(均由各科指派并定期轮换)、护士长(正、副)2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2人、护士7人。急诊科规章制度有值班制度、抢救制度、工作人员职责、各级医师职责。1984年10月,急诊科迁至新建门诊大楼西侧的急诊楼内(共二层),分为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共占用面积920平方米。一楼设有急诊挂号、接诊室(兼注射)、收费、急诊药房、化验、放射、门诊保卫、抢救室(设床位2张)、内外科诊室及五官、妇产科诊察室。郑宝义主任主管行政及急诊内科业务,万信瑜负责急诊外科业务,张鑫生作为内科总住院医兼管急诊内科业务,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3名。科护士长:朱德宝  陈淑华,病区护士长:安青、余俊俊、赵明华、徐向芳等,主管护师2名,护师2名,护士5名。一楼外科诊室一间,抢救室床2张,医生由各专科轮转,主要承担各科门诊急诊抢救工作。医生、护士实行8×夜班制,其性质为综合诊室,主要工作内容:诊疗内、外、妇、儿科急诊患者,轻症患者经处置后离院,重患者经处置后转各专科诊疗,抢救患者经抢救平稳后转入专科继续诊疗。同时负责节假日急诊患者的处置这一阶段急诊工作以分流和临时处置患者为主。1986年,新增了重症监护病房(1CU),设床位3张,1987年7月增至8张,固定有ICU护士6名,无ICU固定医生,急诊内外科各自负责本科的危重病人抢救工作。同年急诊内科和外科各有医师9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4人;护理20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4人,护士长2人。此阶段急救水平尚不能满足多数急诊患者的诊疗需求,容纳能力十分有限,其服务范围及服务能力十分有限。


第三阶段:1993—2003年,急诊科规范建设及急救中心成立发展阶段

1992年12月1日,新的急诊科扩建竣工,并成立青海省成人急救中心,设于急诊科内。全科占用面积增至1696平方米,床位增至75张,其中一楼设观察床17张、急诊门诊输液床4张、门诊抢救床2张、隔离病房床2张;二楼设住院病床50张,其中ICU床位7张。住院病床以收住急诊内、外科病人为主,内、外科的床位分开,分别由内、外科医生主管,其他科急诊病人一般均由各专科医师收住相应科室。观察室各种急诊医师均可收住病人,且由收住医师负责诊治。1996年,急诊内科有医师12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5人,医师6人,急诊外科有医师12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医师6人。急诊内科和外科共有护理41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11人,护士13人,设护士长5人。

郑宝义、王邦英、公保才旦(兼管)、董书明、李永东、孙家骏、张民伟、王小燕等先后任急诊内、外科正、副主任。陈淑华、秦世兰先后任科护士长,倪青梅、安青、刘芳年、徐向芳、余俊俊、管培荣、赵明华等先后任病区护士长。

1996年青海省成人急救中心改名青海省急救中心。2002年7月120指挥调度室成立,成为全省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120指挥调度实现计算机程序化。2003年10月完成西宁地区的120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在13家医院设立急救分站,28辆救护车安装车载GPS系统,急救范围覆盖西宁市区。


第四阶段:2004今,EMS体系规范建设发展阶段

2003年SARS事件后,中国的急诊急救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卫生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支持和加快了急诊急救医学的发展。200512月新建急救中心大楼落成,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998平方米,一楼为急诊接诊室,二楼为急诊外科,三楼为急诊内科,四楼为急诊ICU,五楼为急诊手术室和烧伤病房,六楼为120调度中心,七楼为急救中心综合办公室。2009年与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合作成立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高原分所;2011年被青海省医学会指定为青海省急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以此为契机,科室完善了与急救相关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健全了急救医疗质量标准及考核标准,并由科主任、护士长领衔实施与督导,保证急救医疗质量及患者的医疗安全;2012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经过三年的努力,急诊科在临床诊治水平、科学研究及教学方面有了质的飞跃。2013年省120指挥中心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edicalPriorityDispatchSystem,简称MPDS)。公保才旦副院长兼管并任青海省急救中心主任、青海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副主任,刘智明任青海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副主任,陈光安、王利明、陈元清先后任急诊外科正副主任,董书明、李虹、陈真英先后任急诊内科正、副主任,张斌任急诊ICU副主任,孙海宁任通讯信息科副科长,秦世兰、李静先后任科护士长,倪青梅、刘芳年、徐向芳、赵芙蓉、杨蓉、马玉梅、巩月英、马恒泰、陈存秀、任占凤、常红先后任病区护士长。李虹、卓么加任急救中心院前急救部正副主任,2014年张斌任急救中心院内急救部主任,卓么加任急救中心综合办公室主任。


、专科特色

目前急救中心设有院前急救部院内急救部及综合办公室,院内急救部包括急诊外科、急诊内科、急诊门诊、急诊抢救室、急诊ICU、烧伤病房、急诊手术室等部门。


(一)院前急救部简介

院前急救部包括省120指挥中心、急救组、物资储备部、车管室。

    2002年7月,青海省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省120指挥中心)顺利建成并开通运行,有调度员4名,技术人员1名。设备有120电话交换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电子地图地理信息显示系统,救护车车载卫星定位(GPS)跟踪系统,大屏幕投影系统,无线通讯系统和不间断电源(UPS)。根据区域分布等情况,省120指挥中心下设14个急救分站(分别设在西宁地区省、市、系统及民营医院急诊科),承担西宁地区的院前急救,日呼叫量200-300次。历任正副主任为:

张民伟(2002年至2004年),孙海宁(2007年至今调度科科长),李虹(2008年至今院前急救部主任),卓么加(2008年至今院前急救部副主任)。

经过不懈的努力,现120指挥系统于2013年9月投入试运行,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实现省、州、县三级联网的院前急救网络,是国内一流、先进的、合理的现代化指挥调度系统。120调度室有工作人员12人,其中科长1名、质控员1名、调度员9名、技术员1名。系统主要能实现接警受理、车辆GPS定位、数字录音、无线3G对讲、电子地图、统计分析、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突发事件指挥调度、监控、报警电话定位、自动呼救、远程移动监护等功能。省120指挥中心下设20个急救分站(分别设在西宁市省级、市级及私立医院急诊科),负责西宁地区220万人口的院前急救。并与全省州、县实现联网,能够对州县进行各类突发性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远程指导。由1个省中心(西宁地区20个急救分站,省医院急诊科为急救分站之一)、8个地州中心、45个县级分站组成了一个上下垂直,统一联动的院前急救体系,实现了以省中心为依托的全省重大突发事件统一协调的紧急医疗救援指挥。省120指挥中心通过高度集成的现代化急救调度指挥平台与各急救分站联网,实施全方位、多途径、实时指挥、调度、监控院前急救的全过程,急救现代化程度进一步得到提升。同时省120指挥中心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edicalPriorityDispatchSystem,简称MPDS),MPDS是急救指挥调度中进行现场评估和电话指导以及分级医疗处治的知识体系。

承担日常出诊、突发事件现场急救、各种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穆斯林赴沙特朝觐机场医疗保障等。

2004年起每年举办急救培训班,对全省急救人员进行分批培训,并在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开展急救技能竞赛活动,提高急救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利用各种卫生宣传日开展义诊活动中,进行急救知识普及和急救技能演示,提高群众急救自我保健意识。多次组队参加“全国急救技能大赛”并取得较好成绩。“医疗优先分级调派系统(MPDS)在青海省120调度中心的应用”(获2015年省内先进)。

省医院急救站目前有雪佛兰监护型救护车2辆,全顺监护型救护车1辆,佳奔普通型救护车2辆,依维克普通救护车3辆。

出诊小组(包括医生1名,护士1名,驾驶员1名),分为急救内科组,急救外科组,内外科后备急救小组等。


(二)综合办公室

2012年为了适应急救中心不断发展及对外交流的需要成立了急救中心综合办公室,主要负责中心层面的医疗质量的督查及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负责中心的培训工作、各分站关于准入制度的检查验收、与兄弟急救中心的协调与交流、协调中心内各小组的关系及承担上传信息,负责高原急救》杂志的编辑出版。综合办公室主任由卓么加担任。


(三)院内急救部

1、急诊接诊室及抢救室

急诊抢救室前身为1983年前急诊室,主要负责人门诊办公室董主任(女)。护士长:齐丽珍、陈淑华。当时床位一张。医生由各专科轮转,主要承担各科门诊急诊抢救工作。

1983年正式成立急诊科,设急诊接诊室、诊察室、观察室、抢救室、注射室等。观察室设床位11张,抢救室设床位1张,实行内、外科医生24小时值班制。

1992年12月1日,成立青海省成人急救中心,急诊一楼护士长为倪青梅,设有观察床22张、急门诊抢救床2张、隔离病房床2张;观察室各科急诊医师均可收住病人,且由收住医师负责诊治。隔离病房主要收治破伤风、坏疽等特殊感染病人。另外承担急救出诊工作,包括市内出诊及各州县的远程出诊及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

2003年后急诊室人员结构:护士长:徐向芳,其中主管护师6名,护师7名。

2005年12月新建青海省急救中心大楼落成,接诊室设急诊门诊,内、外诊室2间,清创缝合室1间,急诊外科综合诊室1间,隔离诊室1间,抢救室面积300余平方米,抢救床5张。设备:吊塔4个,呼吸机4台,监护仪7台,除颤仪3台,洗胃机1台,心电图机3台,喉镜10套,萨博心肺复苏仪机1台,心脏按压泵1台,休克裤1套,电动吸引器2台,便携式吸引器4台,B超级2台,飞利浦高端彩超1台,移动式放射机1台,多功能冲洗床1台,NOVA血气分析仪1台,电子血糖仪2台,血酮仪1台,指脉血氧饱和仪5台,院前急救备用箱6个,院前急救包10个,铲式担架6个,平车8辆,轮椅6辆。,承担急诊急救、灾害护理培训班任务。平均年急诊人数为60000余人次。

接诊室人员结构:护士26人,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8名,护师7名,护士10人,急诊专科护士8名。倪青梅、刘芳年、马恒泰先后任护士长,

2018年张建涛主任医师任院内急救部副主任,分管急诊接诊室及急诊抢救室。

    3年开展三新技术6项,申报护理科研2项,参与科研5人次,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3部。


2)急诊外科简介

以创伤急救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创伤损伤控制、创伤分级救治以及严重多发伤救治理论为主导,开展对各种创伤的基础急救及专业急救,在本区域内救治水平达到领先水平,并对烧伤,各种急腹症(如重症胰腺炎,重症胆管炎,消化道出血、穿孔,腹膜炎),特殊感染(如破伤风、炭疽等)等疾病的诊疗具有较高的水平。

现有临床医师14名,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教授1名,Ⅱ级教授1名,Ⅲ-Ⅳ级教授3名,住院医师2名。护士20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5名,护士9名。开放床位44张。目前年急诊门诊量为25000余例,年住院量为1900余例,大小手术量为3000余例,椎管内以上麻醉700余例,抢救危重患者1000余例,其中40%为严重创伤或急腹症情况下,黄金1小时内开展的三、四级手术,充分体现了急救“三环理论”和“院前-院内-手术-ICU-病房”五位一体的高效一体化的急救模式。主要开展的亚专科有:急性腹部创伤、急腹症、烧伤。

    公保才旦、王邦英、李永东、孙家骏、陈光安、王利明、陈元清先后任主任、副主任。李静、鲍玉敏、陈存秀先后任护士长。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国家级杂志6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10余部,开展科研及三新20余项.


3)急诊内科简介

以院前急救、急性中毒、急性卒中、急性胸痛及复苏、重症感染、老年急危重症病人为主要诊治方向,对各种急危重症病人有规范的诊治经验,并对其机理及临床实例做了大量的探索及研究,逐渐形成其自有的理论及临床诊疗规范,对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心衰、急性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重点病种的有规范的诊治流程。

急诊内科现有医师16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6人、住院医师4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6人。病床42张。微创穿刺套件一套,临时起搏器一套、无创呼吸机4台、有创呼吸机4台、除颤仪1台、排痰机1台、微量泵17台、输液泵8台、心电监护11台、保温柜1台、洗头机1台、气垫床7个、气道湿化氧疗机2台、电脑控温仪1台、麻醉视频喉镜1台,丹麦雷度NBL90血气分析仪1台。

郑宝义、董书明、张民伟、王小燕、李虹、陈真英先后任科正、副主任。张文莲、任占凤先后任护士长。

完成三新技术项目有20余项,撰写论文80余篇,其中核心论文40余篇,SCI论文2篇,开展科研课题10余项。

    成功申报急性中毒的国家级GCP药物研究基地,建立了急性中毒、院前急救、急性卒中、胸痛及复苏四个亚专业。


4)急诊ICU简介

急诊ICU(EICU)的前身是1983年建立的急诊抢救室(设抢救床位1张)。1992年青海省成人急救中心挂牌,正式成立急诊ICU,设置床位7张。依托在青海省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急诊室救治-病房救治一体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医疗模式体系下,EICU成为急救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日益突显出其在急诊急救三环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自2009年10月开始的规范化建设,使EICU发展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2012年三级医院评审时正式成为医院外科系列独立科室,张斌首任急诊ICU副主任,刘芳年、巩月英、常红先后任护士长。

现有ICU专科医师8名(5名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2名。取得重症医师5C资质认证1名,BASIC资质认证1名。护理人员38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0名;取得中华护理学会认证的ICU专科护士、PICC专科护士共12名,省级ICU专科护士18名,血液净化专科护士11名(其中国家级1名)。作为青海省ICU专科护士、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培训实践基地之一,已接收10批次100余名省级ICU专科护士、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培训班学员的带教工作,位我省各级医院的专科护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现开放床位10张。拥有进口philip中央监护系统,进口高中端呼吸机10余台,迈柯唯Rotaflow体外膜肺氧和ECMO1台金宝(prismflex)床旁血滤机3台,可乐丽(8900a)人工肝机1台,金宝MARS人工肝机1台,旭化成plasauto∑高端多功能血液净化设备1台,血液灌流机2台,进口电子支气管镜1台,进口可视喉镜1台,Picco容量检测仪1台,奥地利无创连续动态血压及血液动力学监测仪CNAP1台,血气分析仪1台,临时心脏起搏器1台,美国血栓弹力图仪TEG1台,DR床头X线机1台,迈瑞便携式彩超1台,飞利浦便携式心脏彩超1台,碳氧、脉氧、连续无创血红蛋白监测仪以及其它先进的监护抢救治疗设备数十台。

目前开展了危重患者的有创及无创呼吸支持、国际先进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临时心脏起搏导管安装术、有创及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技术、人工肝技术、连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CRRT)技术、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治疗技术、急诊床旁X线及床旁B超等技术。其中,血液净化治疗是科室的优势亚专业和发展的重点,每年完成血液灌流260余例次,连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CRRT)200余例次,尤其是人工肝技术的临床应用省内急危重症医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青海首家开展DPMAS技术,已完成200余例次),还开展了先进的双重血浆交换等重症血液净化技术。2017年牵头成立了“三江源重症血液净化协作组”,2018年科室获得中华医学会肝病医学分会颁发的“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示范基地”称号,2019年学科带头人张斌任“中国重症血液净化协作组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使我省的重症血液净化技术在国内有了较高知名度。

近三年开展三新技术共6项,护理科研两项,分别获得国内领先及国内先进。主持青海省科技厅科技项目1项及省卫计委科研课题2项,完成省卫计委课题1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院内课题2项,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近年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填补急救中心空白。主编、副主编、参编著作6部


(5)急诊烧伤病房简介              

青海省急救中心烧伤病房成立于2002年,从此结束了省医院烧伤治疗领域空白记录,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现已形成以治疗各种烧伤、慢性创面的修复及烧伤瘢痕整形为主的治疗体系。

在全省首次将微粒皮移植技术应用在治疗大面积烧伤的病人中,并取得满意效果、全省首次成功治愈一例三度烧伤面积达80%的七岁患儿、全省首次将持续负压引流技术应用在各种创面及植皮术中(健康报曾给予报道),大大提高了皮肤的存活率、全省首次将PRP(富血小板血浆液)应用于各种创面的治疗、全省首次将皮肤牵张技术应用于皮肤缺损和骨外露的病人获得成功。针对高原地区创面特点,制定和规范了各种创面的治疗流程,缩短了治疗时间,减少了治疗费用,现成为青海省创面修复培训最大的基地之一。青海日报、健康报、青海新闻联播及新华网等媒体对科室所开展的新技术曾给予报道。尤其在各种慢性创面的修复中采用综合疗法(清创加持续负压、皮瓣或皮肤移植、光子治疗及局部氧疗)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三、四级手术达到了总手术量的40%以上,住院病人70%为全省二级医院上转的难治性病人。

烧伤病房现有青海省唯一的治疗创面的光子治疗机一台,以及烧伤治疗机、美国ZIMMER电动取皮刀、翻身治疗床、扩皮机等设备。烧伤病房现有高级职称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一名,烧伤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名)、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4人,科室先后有4人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瑞金医院、西京医院、湘雅医院烧伤整形科进修。近年来开展“三新”项目7项,完成了高海拔地区糖尿病足、静脉性溃疡、大面积及呼吸道的烧伤课题的相关研究,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主编学术著作2部,参编7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科室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卓么加,在全国及省内十五个学术机构中担任副主任委员及委员,另有三名同志在全国及省内学术机构中担任委员或青年委员。科室与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华西医院烧伤科、西京医院烧伤科、瑞金医院烧伤科建立了良好的友好协作关系。科室目标是建设成为高原地区一流的创面治疗中心。

2018年在烧伤病房的基础上成立了烧伤整形科,脱离急救中心成为医院的独立一级科室。


6)急诊手术室简介

急诊手术室成立于1990年,1990年-1998年管培荣任急诊手术室护士长,1999年-2007年赵芙蓉任急诊手术室护士长、2007年-2014年杨蓉任急诊手术室护士长,2014年7月至今由现任护士长马玉梅管理。2005年搬入新建的急救中心五楼,建筑面积570平方米,洁净手术间3间(千级一间,万级两间),每间设有中心供氧和中心吸引系统,感应门和电话呼叫系统。配备有自体血回收机,升温仪、液体加温仪,监测体核温度仪等设备,主要承担急诊创伤手术、烧伤清创和妇科手术,每年手术2000余例,并且逐年上升。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我院急救中心外科常见手术,具有病情急,失血量大、凶险危重等特点。急诊手术室的医疗优势是开辟了外伤手术的绿色通道,严重创伤、多发伤合并重度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可直接进入急诊手术室进行急救治疗。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种工业伤害和交通伤日益增多,在急救的前沿阵地,争分夺秒的实施手术治疗显得尤为关键,各种创伤病人在伤后1小时内得到有效救治其死亡率明显较低。经绿色通道进入急诊手术室的患者在急救的黄金时间,凭借手术室齐全的抢救设备,在急诊手术室护士、手术医生及麻醉医生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下,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进行各种术前准备,为手术治疗抢夺了时间。在不断加强手术配合技能的同时,提高了病危创伤救治的成功率。

急诊手术室现有护理人员12名,其中副主任护师一名,主管护师3名,国家级专科护士2名,赴协和进修学习人员3名。每年承担着急救中心外科和妇科两个病区的急诊和常规手术,并对院内急危重症如胸科、创伤骨科、产科的手术给予紧急救治。三、四级手术占40%左右,以腹部创伤和腔镜手术为主。急诊手术室的专科特色是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围手术期体温干预。本科室还承担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实习生及省内各级医院进修培训等任务。

    近年共发表论文10余篇,完成新技术、新业务6项,完成“高原地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护理干预”及“青海地区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护理干预研究”科研2项,获得国家级先进水平。

 


新闻搜索

最新信息

热点信息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共和路2号
医院等级:三级甲等
联系电话:0971-8177911 青ICP备19001166号
投诉电话:0971-8066339 0971-8066307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和各种资料,均为青海省人民医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2019-2025 www.qhsrm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